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综合素质,9月25日,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于恬园“一站式”学生社区成功举办了2025年“实践归来话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会上,共有八支小分队代表登台,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故事。

“问渠计划”南通大学支教队代表陈欣玥则分享了团队前往湖南宜章县梅田镇支教的难忘经历。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队员们毫不退缩,全力以赴为当地孩子们传授知识。她的讲述让与会成员深刻感受到了支教队教学活动的艰难与不易,更让大家看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无疑激励着学院更多学子立志投身伟大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垄上助农队队员高梓墨则分享了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精彩纪实。团队成员深入调研当地数字助农的创新模式,亲身参与农产品直播带货。通过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及农事体验等多元形式,他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更探索出了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文化传播双赢的崭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文物移动‘述’千年”实践团队员徐耀杨讲述了团队的暑假社会实践经历。该团队以“移动 +”的创新模式,将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带进社区、学校与文博场馆,致力于破解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供给不足的难题。通过为广大群众提供基础文化知识服务,他们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青春护航法援团队长杨雨婷则讲述了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动人历程。她带领团队走进留守儿童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宣讲。实践团队从家庭教育、学校生活、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入手,让留守儿童更加直观地认识法律法规,促进他们树立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防线。 红途探索小队队员柏睿分享了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精彩瞬间。他们奔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四军纪念馆, 开展以“寻迹红色博物馆,感悟伟大精神力”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地宣讲、成果创作等形式,他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精神,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坚定信念。团队表示将继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江畔法声队队长佟慧蓝对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他们团队奔赴美丽的长江边,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普法宣传,讲述长江的重要性和保护长江的必要性。团队将总结本次实践经验,持续关注长江生态保护动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同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长江大保护,共同守护长江的生态之美,为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律暖时光宣讲团队员祁苏则讲述了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温暖故事。他们走进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仇家村,针对留守老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重点讲解了老人们日常可能涉及的道路安全法。此次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不仅让村民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也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了普法的意义,传承弘扬了“莫文隋”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学院团委副书记马策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各支小分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再接再厉,认真总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宝贵经验,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做到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最后,他激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踊跃报名,积极展现自我风采,为大学生活增添绚丽色彩。 据悉,在2025年暑假,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紧密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探索、乡村振兴助力、法治教育普及等关键领域,精心组建了十九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开展的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得到了学习强国、中青网、中华网、中国网等众多权威媒体的关注,收获了数十篇国家级报道以及百余篇省市级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此次“实践归来话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学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心系社会、勇担使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的学子们将继续秉持这份热忱与担当,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